穿越時空印度河文明的時間之謎
來源:網絡 2009-07-08 20:59:06

有許多人都在想象中把古印度和現在的印度混同起來,其實它們幾乎是兩回事,因為在以后的印度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幾乎看不到一點古印度文明的影響。當幾千年的風沙吹過,古印度文明沉睡在地下,失落的無影無蹤,只給后人留下了許多神秘的未解之謎。
在考古學家們推測、考證了種種古印度文明的征象時, 有一個問題始終語焉不詳,那就是:古印度文明究竟什么時候開始,又是什么時候結束的呢?
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在權威辭典《大英百科全書》中找到一個暫定的答案:“英國考古學家M·威勒爵士提出的公元前2500 年到1700 年的觀點被一般人所接受。”而另一位學者D·阿格拉沃爾把考古和碳14 的測定時間相結合,也得出了基本相同的結論。
但實際上問題并不這么簡單。
摩亨佐·達羅城位于印度河岸邊,由于泥沙沉積,在幾千年后的今天,印度河的河床已抬高了許多,當考古人員挖掘到低于河水平面深度的時候,滲過泥沙層的河水不斷涌出,他們明知下面還有文化遺跡,但也只能望水興嘆了,因而他們所說的這一文明開始時間,也只是根據已經發掘的內容定出的。
此外,考古學家們在調查和發掘中不斷還有新發現,這些發現讓古印度文明的出現時間大大推前了幾千年。從1974至1980 年的六年間,巴基斯坦和法國考古學家組成的聯合發掘隊在印度河西岸的距摩亨佐·達羅僅一百九十多公里的麥赫爾迦爾地區,發掘出了一系列農業文化遺址。這里的人們使用銅制工具,手工業十分發達。它的工場每年都生產數以百萬計的小珠子和成百上千的粘土容器,除滿足自己的需要以外,還輸往整個印度河流域。在這些遺址中,還發現了來自伊朗的綠松石和阿拉伯海灣的貝殼。最讓學者感興趣的是,這些村莊和小鎮已用磚修建起規整的、永久性的房子,而這正是印度河流域文明乃至今日這一地區民居的建筑方式。另外,根據考古學家的考證,當時已經開始種植棉花這一經濟作物。與摩亨佐·達羅隔河相望的科特·迪吉,它的居民為了防止洪水的侵襲,還在村邊用石塊筑起護墻,然后沿墻建起了磚房,與現在的 建筑風格很相象。在對這些遺址進行分析后,學者們確定其存在的時間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600年。那么,這些遺址所代表的文化與印度河流域文明之間究竟有沒有承襲關系呢?
學者們在這里碰到了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說有的話,那么出土遺址發展水平的標志是農業,而古印度文明則是比較典型的城市文明,兩者的區別是十分明顯的,怎么能夠承襲呢?可是如果說沒有的話,兩者在經濟和日常生活中又表現出了很多的相通之處。
嚴謹的學者有時也不得不講出一些模棱兩可的話來,他們把前面提到的發現以及與此相關的發現統稱為早期哈拉巴文化。至于它們應不應該歸于一個體系,也許只有讓歷史去回答吧。
和任何文明一樣,印度河流域文明有一個向四周擴展的過程,從總的趨勢看是從西向東發展,但也有向南發展的跡象,正是后一種跡象對學者們所持的文明下限時間觀點提出了挑戰。
古代港口羅塔爾是位于印度河流域文明地域最南端的遺址之一,發現得比較晚,在時間上,也是延續最晚的一個文明遺址。而當學者們對從這里出土的物品進行分析后,認為它的存在時間可能要延續到公元前1000年,比權威的觀點整整晚了七百年!
時間上存在著的前移數千年、后延數百年的情況,這使這一文明在世界諸文明中的定位難以確定。我們只能說,印度河流域文明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但是,對于它存在的確切時間,不知何時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呢!而且,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個廣闊存在了數千年,發展水平極高的古印度文明,竟然就是這樣不留痕跡的消失了。在后世的文字典籍中,幾乎見不到任何關于這個文 明的記載,而且在以后的印度文明發展過程中,也看不到任何這一文明的影響,它失落的竟是如此的無影無蹤!沉睡在泥沙之下,留給后人無數的未解之謎。
歷史上也有很多古老的文化,在時間的沉淀中總會留下一些未知數,讓后人去找尋答案。然而,像古印度河流域文明這種狀況,卻并不多見。幾乎每個關鍵的環節上,都有著許多的死結,打不開,又讓人不能放棄。也許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推測已經讓這個古文明面目全非,但是,伴隨著人類現代文明每前進一步,古老文明的迷人魅力也就相應增加一分。我們熱切期待著更多未解之謎的破解!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