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shù)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9 20:29:57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語文 高中生活 填報指導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學會通過放聲讀草稿來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2.通過誦讀積累語言和語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3.培養(yǎng)修改文章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讓學生學會通過放聲讀草稿來找出文章的毛病并加以修改的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誦讀積累語言和語感,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一部分。
1.回憶《推敲》,引入話題。
(1)創(chuàng)設情景:學生分角色讀題
(2)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是作文草稿的修改方法。
(3)拓展:小結已經(jīng)學過的作文修改方法。
2.教學第二部分
(1)根據(jù)上一部分。
(2)讓學生思考“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的意思。(強調修改的意義)
(3)學生學習、領會作家老舍和葉勝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4)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修改稿子不光要看,還要念,要看念的順不順?準確不?別扭不?邏輯性強不?
(5)小結。
二、教學第二題(誦讀與感悟)
1.談話導入。
(由本單元所學課文導入)
2.讀《從巖縫里長出的小草》
(1)學生自由讀散文。
(2)教師示范讀,指導讀準字音。
(3)學生反復練習誦讀
(4)指名讀,齊讀
3.感悟
(1)指名讀問題:從巖縫里長出的小草,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結實?
(2)學生思考討論交流讀后感想。
(3)指名回答上面的問題
(4)師生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用鋼筆描紅一段話,注意整體布局。
2.通過口語訓練讓學生學會申訴。
3.學寫毛筆字。
教學重難點:通過口語訓練讓學生學會申訴。
教學過程:
一、教學第三題(寫好鋼筆字)
1.指導
(1)讓學生讀這兩句話,指出這選自剛剛學過的課文《輪椅上的霍金》
中的第八節(jié)。
(2)引導學生讀帖
(3)通過觀察,讓學生說出書寫的格式,字與字之間,字與標點之間的
距離以及每個字在一行中的位置,那些字不宜和其他字寫整齊,寫成一樣大小。
2.練習
(1)學生練習描紅。
(2)學生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及時小結,再讓學生仿寫
3.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字,并請學生說說好在哪里。糾正寫得不夠好的字。
(2)教師范寫。
(3)學生再次描紅臨寫。
二、教學第五題。學寫毛筆字
1.審題
明確本次學寫的字
2.指導
(1)學生細心觀察著兩個筆畫比較簡單的字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師邊示范邊講解方法
(3)學生初練,教師及時指導。
3.練習
4.反饋
(1)展示寫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進一步糾正
三、教學第四題
1.審題
(1)結合口語交際話題“學會申訴”作啟發(fā)談話
同學們,在生活中如果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應該及時想有關部門或學校申訴,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板書學會申訴
(2)指名讀本次口語交際 的要求
2.指導
(1)教師引導學生讀題并思考
(2)集體討論:日常生活中哪些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犯?應該怎樣傾訴?
(3)教師引導學生的出申訴的方法?
(4)學生分組練習說。
3.練習
(1)分組推薦代表上臺就某一侵權行為進行申訴
(2)其他學生可以針對前面學生聲速說出自己的申訴方法。
4.反饋
(1)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一訓練內(nèi)容做更深入的思考
(2)教師點評
課前思考:
摘錄
《從巖縫里長出來的小草》——讀后感
《從巖縫里長出來的小草》這篇文章令我受益匪淺,使我深受感動。小草那種種高尚的品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是一棵平凡的種子,卻誕生了一棵不平凡的小草。它雖然落進了一個石縫里,卻有著良好的心態(tài)。沒有悲觀消沉、低頭嘆息,而是樂觀向上,努力地使出渾身解數(shù),暗下決心:“我一定要長成最好的小草!”這兒,足可以看出小草那種頑強樂觀、不向困難低頭的品質。
小草在大自然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長高了,長得挺拔、結實了。詩人發(fā)現(xiàn)了它,說要贊美它。可小草卻并不是沾沾自喜,而是抱著一顆感恩的心,想到了哺育自己的陽光姐姐、雨露妹妹和巖石媽媽。其實,這個故事表面上并不是那樣的驚天地、泣鬼神,但細細地品一品、悟一悟,小草那種純樸善良、頑強不屈、懂得感恩的良好品質卻足以深深地感動你、我、他,以及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
現(xiàn)在,再來想想我們自己,和小草比起來真是自嘆不如啊!平時的學習,許多同學往往是老師、家長一起忙。學習有了進步后,幾乎都是自己夸自己,沒有想到辛苦勞累的老師家長,不會感恩,不知道怎么感恩。
我要贊美這株小草,因為它雖然不像大樹那樣高大、秀頎,卻有著頑強、樂觀的精神;我要歌頌這株小草,因為它雖然不像花朵那樣美麗、芬芳,卻有著一顆懂得感恩的心。
我們也許成就不了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但是,只要做一棵這樣的“小草”,我們就具備了做人的一些最基本的品質了!
課前思考:
語文與生活中提到: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本次練習讓學生學習、領會作家老舍和葉勝陶修改文稿的方法。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學生的寫作水平普遍偏低,有的缺乏真情實感、有的內(nèi)容空虛、有的精神頹廢,造成得分率低,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總體成績。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語文教學也越來越側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契訶夫有句名言:“寫得好的本領就是刪掉寫的不好的地方的本領。”中國有古話,也說“吟妥一個字,拈斷數(shù)根須。”都表述了修改的重要性。周鵬先生的《新課堂作文》系列中,更進一步寫到:“修改也是一種閱讀,但比一般意義上的閱讀更有利于提高寫作能力。”由此可見,好文章要先寫后改,改后再寫,不斷地斟酌、推敲,修改就成了一種拔高閱讀的過程。寫作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可以完成作文,但只有極少數(shù)人能寫出好文章,這當然與每個人寫作能力有關,但很大程度上我覺得是改的力度不夠 ,沒有改到火候。因為這些交上來的文章,都是初稿,盡管老師在命題時提出了比較明確的要求(如內(nèi)容、表達方式、字數(shù)等),學生也都努力地按相關要求去做了,但由于時限、地點、自身認知水平、對題目理解的深度與廣度等諸方面因素,同學們很難發(fā)揮出最高水平。而且,絕大多數(shù)同學對老師批改不大重視,或者重視了寫的評語,但看不懂,致使評改流于形式,到頭來,學生寫作水平還是停留在固有的水平上,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所以讓學生學會“改“是非常重要的。
課前思考:
本次“誦讀與感悟”是散文《從巖縫里長出來的小草》 ,真是一篇好文章,內(nèi)涵豐富,與前一單元也有聯(lián)系,怎樣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呢?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想,主要還是要回到學過的課文中,一邊誦讀,一邊讓學生感悟,這樣的課堂才是豐滿的,有效的。此時,我們學過的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我頭腦中顯現(xiàn),夏洛蒂姐妹、霍金、魯濱遜等等,不是嗎?
是啊,一棵柔弱的小草的種子,沒有落在肥沃的土壤里,而是落在貧瘠的巖縫中,它沒有悲天憫人,沒有自暴自棄,而是頑強地生活著,懷著感恩之心,最終成為了挺拔、結實的小草。
我們都應該做這樣的小草!
課后反思:
關于練習中的“語文和生活”的教學。我們可以實戰(zhàn)演習,老舍的一段話中學生可以理出,修改一篇文稿要“五念”,光說不練是徒勞,結合習作3讓學生也“五念”并將這種好的習慣沿襲下去。
修改病句也要推崇這種方法。
《從巖縫里長出來的小草》,我們從小草身上應該讀到三點:1.樂觀、自信2.堅毅(頑強的生命)3.謙虛(感恩的心),由這三點應引導學生能夠聯(lián)系本單元的人物,再次體會人物形象。覺得張老師補充的從這篇文章中懂得什么道理不錯,一個人的成長不僅要自強不息,還要親人朋友的關愛常懷感恩之心。
授后小記:
我覺得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申訴”的意思。于是我查了詞典,詞典上的解釋是:(1)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政黨、團體成員等對所受處分不服時,向原機關或上級機關提出自己的意見。(2)訴訟當事人或其他公民對已發(fā)生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不服時,依法向法院提出重新處理的要求。按照口語交際上的敘述,這里的申訴應該是第二種意思。可是第二種意思中是說對已發(fā)生效力的判決或裁定不服時,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口語交際中的意思是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向有關部門申訴。這里的“申訴”到底是什么意思?既然是法律術語,我覺得應該解釋清楚明白,不能讓學生模模糊糊。可是詞典上的解釋應該是正確無誤的,但是與口語交際中所說的對不上號。所以我覺得,教材中在口語交際中所說的情形用“申訴”一詞顯然不準確。
課后反思:
誦讀與感悟《從巖縫里長出的小草》,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三方面的內(nèi)容:
1、小草的特點:頑強的生命力、謙虛的美德
2、從巖縫里長出的小草,為什么那么挺拔,那么結實?
因為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自身非常努力,還有春風、春雨、陽光、雨露、泥土的哺育。
3、從中我們得到的啟迪:一個人的成長不光需要自身的努力,更離不開親人朋友的關心,因此,我們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
閱讀時引導學生體會由物及人的深刻含義.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shù)網(wǎng)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wǎng)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