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能否不孤單 開普勒為我們尋找“第二地球”
來源:網絡 2009-06-26 16:00:24

美國宇航局(NASA)日前宣布,下月初將發射開普勒探測器,完成首次尋找太陽系外類地可居住行星的任務,這標志著美國尋找“第二地球”的太空行動將正式啟動。
“開普勒”下月初出發
按照NASA的預定計劃,當地時間3月5日晚10時48分(格林尼治時間3月6日凌晨3時48分),開普勒探測器將搭乘德爾塔-2型運載火箭,從位于美國東南部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升空,開始尋找地球“姐妹星”的奇幻之旅。這是美國宇航局安排的旨在尋找類地巖石行星的首次任務。和地球一樣,這類行星應當圍繞著類似于太陽的恒星轉動,二者距離不太遠也不太近,其溫度可保證星球表面存在液態水,因為這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NASA天體物理學部主任喬恩莫爾斯在19日的記者會上解釋說:“開普勒探測器是我們為發現類地球行星所做努力的關鍵因素。開普勒將要進行的行星統計工作,對于了解銀河系有多少與地球同級別大小的行星來說十分重要。”
“逐日”10萬找類地行星
按照計劃,耗資近6億美元的開普勒探測器,將在三年半的時間內開始“逐日行動”,在銀河系的天鵝星座與天琴星座區域觀測類似于我們的太陽的超過10萬顆恒星。該計劃負責人表示,在觀測恒星的過程中,開普勒探測器將很可能在那些“太陽”周圍發現數百顆行星,大小與地球差不多或者更大,與其繞恒星的距離各不相同。
開普勒探測任務的科學負責人威廉博魯茨基指出,如果類地行星在它們所處太陽系的所謂可居住區域內很常見,那么探測器可能會發現數十個。相反,如果此類行星很少見,那么探測器可能一個都發現不了,這說明地球可能是宇宙中的一個特例。
NASA將探測器命名為“開普勒”,是為了紀念17世紀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后者發現了行星圍繞太陽轉動的軌道是橢圓形而非圓形。自1995年以來,科學家共發現了337個圍繞恒星轉動的外行星,但全都比地球大很多,所處位置的條件亦無法滿足生命存在。
4年內“第二地球”現身?
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認為,不出4年,人們就將發現第一顆像地球那樣圍繞某顆遙遠恒星運轉的星球。NASA科學家博斯本月中旬曾表示:“我認為,在太空中一定存在著跟地球環境差不多的星球。遙望天空,說不定我們看到的每一顆恒星都有一顆像地球一樣的行星在圍繞著它運行。我甚至現在就可以斷言,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會再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已經發現了第二個地球。”
迄今為止,天文學家已經在太陽系外發現了大約300多顆繞恒星軌道運行的行星,但所有這些太陽系外行星都和木星一樣,是被氣體所籠罩的巨大星球,根本不適合地球生命生存。然而科學家一直堅信,在浩瀚的宇宙中,一定存在著無數個“太陽系”,而其中也一定有和地球類似的行星等待著人類去發現。而一旦找到這樣的星球,星際移民就會被提上日程。
“星際移民”仍遙不可及
NASA天體生物學會委員卡羅爾·克里蘭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類地行星探索計劃與當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是相同性質的行動,都是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當年哥倫布希望發現新大陸,而資助他冒險的西班牙王室也希望發現一條通往亞洲的便捷貿易道路。類地行星探索計劃的核心目標,也是期待著能在外太空有“驚人的發現”,從而令人類移居“星際新大陸”成為可能。
克里蘭同時指出,星際移民目前仍是一個相當遙遠的構想,僅是到達未來的“星際新大陸”,在現有的星際交通工具平臺下就得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飛行,而且,人類現有的技術還不可能對“第二地球”進行資源開發,所以,現在的探索遠遠不足以解決地球的擁擠和資源的枯竭。克里蘭還透露,在尚未發現合適的類地行星的前提下,NASA曾有過開發火星的設想,即將一批地球人送上火星,然后在上面建立自給自足的小型基地,不僅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努力改造火星上的環境,讓火星變得適合人類居住。不過,這個火星計劃也僅僅停留在構想階段,因為單是預算就足以讓全人類不堪重負,不僅地球上所有國家政府的錢都得花光,時間也得需要幾千年。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