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上的死亡陷阱 似鳥龍的離奇死亡
來源:網絡 2009-06-25 21:07:04

我們正身處一個巨大的群葬坑中,四處布滿恐龍的遺骸。“又一副骨架,頭骨完好無損!”我沖著我的隊友們大喊。內蒙古西部戈壁荒漠四月的一個清晨,陽光漸漸驅散了寒意,我們的化石尋找之旅剛剛進入第十五天,這一天將成為我們這支中美聯合恐龍探險隊系列征程的起點。
我們在這里發現了一批震驚世人的恐龍化石,它們屬于同一個族群,而且全部是1到7歲的年輕恐龍,是我見過的單一類型恐龍化石最豐富的礦藏。這種長相酷似鴕鳥的恐龍注定將成為恐龍世界中最為人熟知的種類之一。古生物學寶藏發現之迅速,實在超乎任何人的預料。
我第一次來內蒙古是在1984年,那是外國人可以自由旅行的第一年。當時,我坐著燒煤的蒸汽火車來到呼和浩特。在它的西邊,著名的絲綢之路將蒙古高原與中亞腹地連在一起,而恐龍時代的巖石則分列兩側鋪展開來,足有數百里之遙。回到北京后我找到中國著名的恐龍專家趙喜進教授,商量探索內蒙古戈壁。
差不多16年后,也就是2000年,時機來了。趙教授和我再次來到呼和浩特,龍昊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所長、地質學家譚琳很快與我們達成共識,商定了一份多年合作協議,組成了中美聯合恐龍探險隊。2001年4月中旬,來自美國、法國、中國和蒙古國的16位探險家齊聚呼和浩特,決定沿黃河進入戈壁,尋找恐龍化石。
我們的第一個營地駐扎在蘇紅圖附近。每天大家都熱情高漲,“不放過一塊石頭”成了我們的工作格言。我們首先在一處矮石層下面找到了一個三趾腳印。它最有可能屬于似鳥龍家族,也就是一種形似鳥類的恐龍。從一張印刷于25年前的中國地質圖來看,營地附近的區域屬晚白堊紀,距今已有9000萬年歷史。之后,我們在腳印的周邊又找到了一些碎小的恐龍骨骼,與戈壁較早的發現類似。其中有一只有頸盾的植食性恐龍(類似原角龍)的顎骨和四肢,還有它的天敵、一只迅猛龍大小的肉食性恐龍(頗似蜥鳥龍)的脊椎和前爪。
真正的寶藏藏在一個寬闊的山谷里。最吸引人的是一處由成層的紅色和藍色巖石構成的立面石墻,一些體型較小的恐龍腿骨橫七豎八地支楞著。這不是一面自然形成的巖壁,而是一個采石場的背壁,是人用鑿子和鋤頭挖出來的。有人搶在我們前頭了。他們是誰?誰會把挖到一半的化石丟棄不顧?
譚所長介紹,這個地方最早于1978年被一位地質學家、也是他早年的同班同學勘畫地圖時發現。他指引我們看地質圖上的一個小骨頭標記。就是借助這張地圖,譚所長曾在4年前、也就是1997年,帶領一支中日蒙聯合探險隊來到這里。由于時間有限,資源不足,他們收集到一些恐龍骸骨后就草草停工,未能完成挖掘。
我的背包里裝著一篇日本青年古生物學家小林快次1999年與同事合作撰寫的關于戈壁新發現似鳥龍的論文,此刻我意識到論文依據的正是眼前這片挖掘場的成果。論文中提到化石保存極為精致,甚至恐龍胃石也完好無損。但他們未能回答的問題是:為什么這么小的一塊區域內恐龍化石如此密集?此后,在2003年,小林將此種恐龍命名為董氏中華似鳥龍。
若單一物種的多個個體遺骸在同一地點被發現,關鍵問題是:這是自然形成的嗎?換句話說,它們是一個家族或種群、如平日那樣聚在一起、突遭大難而死的嗎?以這個標準衡量,大多數單一物種尸骨堆并非自然形成。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在一段長短不定的時間內,多個個體在水源附近死亡,或是被洪水沖到這里。
如果我們很快就把剩下的恐龍化石裝袋,那么這個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這些恐龍究竟是怎么死的——也就永遠無從得知了。我們必須把這個挖掘場視為犯罪現場,而不是古生物學家的戰利品倉庫。死亡方式多種多樣,但一般不會在化石上留下痕跡。死亡的原因、場景和時間,要靠骸骨的位置、是否有牙印或斷骨,還有死亡前后及過程中間沉積物的性質來推測。此刻我們都無比興奮。如果能證明這群恐龍的死因,準確無誤不留疑點,那將是恐龍研究界的一個重大突破。如果是因某種未知災難驟然死亡,那它們就能代表某個自然種群。如果是自然種群,那它們聚在這個地方做什么呢?
山體上的挖掘面越來越深,恐龍骸骨一個接一個顯露出來。我們中有一些隊友專門研究巖壁表面,認真收集樣本,為葬坑周邊的巖石情況做詳細記錄。大家很快取得共識:9000萬年前這群恐龍的罹難地是一處古老湖泊的岸邊。這個環境可以解釋構成巖壁薄層的細泥和淤沙。一些泥沙填充的孔洞是干燥期的表征。與此對照,在部分骸骨兩側發現的小平貝殼是一種貝甲目的淡水生物,被上漲的湖水沖刷至此。總而言之,骸骨四周的巖石表明這里是相對干燥的環境中一個水面漲漲落落的湖邊。
隨著挖掘的進行,我們不斷在猜想試圖復原那一幕死亡場景。它們會是淹死的嗎?考察隊員加布麗爾 里昂的想法是:“它們可能陷在泥里了。”她一邊說著,一邊正用一種珠寶匠用的那種針為一只恐龍死亡時緊攥的腳趾勾勒輪廓。加布麗爾的現場挖掘經驗豐富,但她是位教師,而非古生物學家。沒錯,一些現代動物,比如牛,有時也會因深陷泥潭而喪命。我們隊中有一位專門研究死亡及死亡過程的古生物埋葬學專家戴維 瓦里基奧,據他的說法,甚至有整群的有蹄動物——如野馬——死于沼澤的案例,只不過極其罕見罷了。或者,眼前這幾十副似鳥龍骸骨是被洪水沖來的?
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很快,線索越積越多。戴維在骸骨巖層附近的崖面上發現了V形痕跡,泥層仿佛是被某種細物(如恐龍腳趾)拉著向下塌陷。這會是泥潭死亡之舞的證據嗎?
恐龍骸骨也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線索。通常,骸骨會散落在一個平面上,掩埋的沉積土不過幾厘米厚。而當我們從主化石巖層挖出泥石時,發現幾只恐龍的后腿深陷泥中。一些保存相當完整的骨架,獨獨缺少髖骨,看上去,這些恐龍像是死后又淪為食腐者的美餐。骨化石周圍的泥土呈藍色,似乎是恐龍身體腐爛使旁邊土壤的化學性質發生了變化。加布麗爾推測的死因,看來越來越像是真實一幕。另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也在群葬坑分布圖上顯露出來——所有骨架的朝向幾乎完全一致。看來,在死亡的一瞬間,它們正朝著東南方向行進。
似鳥龍挖掘場是一塊向下傾斜的山巖,每推進一厘米,難度就增加一分。巨型推土機的使用最終為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推土鏟一層一層地削平山頂,我們則緊隨其后,仔細尋找。四天后,整座小山被夷平。我們在這個11平方米的挖掘場的50個小方格中共找到13副似鳥龍骸骨,算上此前的成果,這個群葬坑共出土25副骸骨,平均每平方米就有兩副。
現在,我們終于可以揭開恐龍死亡一幕的真相了。化石運回我在芝加哥大學的化石實驗室后,經過在顯微鏡下的逐一清洗,我發現其中的兩副骸骨,最為生動地捕捉到了9000萬年前悲劇發生的那一瞬間。它們面向同一方向,雙腿深陷泥沼,身體一上一下,側翻在泥面上,無望地掙扎。看來是去湖邊尋水的路上遭此劫難。骸骨保存度極高,只缺失髖骨,一定是被饑餓的食腐者撕咬去了。單獨找到的一塊髖骨,骨胛中央被侵略者的腳趾壓碎,恰能確證這個場景。后來,水面升高(至少短期如此),泥沙將恐龍墓穴和那個悲慘的故事一同緩緩封存起來。
在挖掘過程中,我們發現群葬坑內所有的骸骨都未成年。構成脊椎的椎骨為恐龍骸骨的年齡問題提供了最好的線索。椎骨是由下方勺型的椎體和上面的髓弓組成,如果這兩部分完全長成一體,表明脊椎不再生長,恐龍已經成年。但是蘇紅圖恐龍群的椎骨全部保存為兩個部分。我們取一些骸骨樣本,逐層切片放大,就可以數清年輪,確定恐龍的年齡。這些骸骨從一歲到七歲不等,大多數是一歲到兩歲間的小恐龍。既沒有不滿一歲的幼龍,也沒有年滿十歲的成年恐龍。青少年恐龍群的存在為恐龍生命史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鳥類是恐龍最近的親戚,一般在一年時間內從幼鳥發育到成年。有些鳥類,如鴕鳥,成年時間可能長于一年。半大的小鳥們通常成群結隊活動。從化石切片分析,似鳥龍成年跟大多數恐龍一樣,大約需要十年,比包括鴕鳥在內的鳥類要慢,卻為青少年的集體活動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在繁殖季節,成年恐龍忙于各種事務——求偶,筑巢,護窩,孵蛋,喂養幼龍等。青少年們則可四處閑逛,它們要自我保護,自力更生。關于半大恐龍的社會生活習慣,盡管古生物學家們多有猜測,蘇紅圖的發現卻給出了確鑿證據。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