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21 21:50:05 下載試卷 標簽:教案
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課文說出詩句中帶點字的意思,再解釋詩句的意思。
3、引導學生憑借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理解“多問”與“勤學”是聯系在一起的,教育學生發揚勤學好問的精神,做知識的主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學與問》,齊讀課題。
2、 引述: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有知識就是指有( ),知識是學來的,也是( )。“問”常常是( ),是( )。(屏幕出示這句話。)
3、 問多么重要啊!它是金鑰匙,為你打開知識殿堂,它是鋪路石,伴你走向成功之門。今天我們首先要來學習哥白尼的事例,相信學了這個事例后同學們一定能明白問為什么這么重要。
二、學習第二節
1、 課前老師請同學們閱讀了哥白尼的資料,誰來說說你知道他有哪些成就?(指名學生簡介哥白尼)
2、 哥白尼真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為什么能取得這么大的成就,他是怎么走上探求科學奧秘的道路的?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第二節,思考。
3、 指名回答:你從這一節中知道了什么?
A 他從小愛問問題 。 B他什么都愛問。(他提的問題可以說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希奇古怪)
C他問的問題都跟自己的生活有關。 ……
4、正是因為哥白尼喜歡問,敢于問,勤于問,他才能夠發現科學的無窮奧秘,他才會不懈探求,最終獲得成功!其實不僅僅是哥白尼他從小好問,還有許多名人小時侯也很好問,誰能向大家介紹你知道的名人小時侯勤學好問的故事
你們的故事讓我想起這樣兩句名言:(指名讀)齊讀。這么多名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問,看來引讀……讓我們牢牢記住這句話好嗎?齊讀。
5、這些名人的事例,使你受到了什么啟發?指名說。
(學生可能說到:要愛問問題,要多問問題,要敢于問問題等)
三、學習第三節
過渡:是呀,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這個世界……學會從平常事物中發現問題。(課文第三節前四句話)
1、 有了問題該向誰請教呢?你們以前都向誰請教過?(指名學生說)
例:向弟弟妹妹(他們比你小你為什么向他們請教啊?)你能不恥下問真了不起。
查工具書、上網(信息化高速發展的社會,網絡為我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上網查詢確實也是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2、 課文中告訴我們要向誰請教呢?——指名讀:“有了問題,可(),你可以(),也可以()。只要(),(),不管(),()都()。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3、 指名說什么叫“能者為師”。
4、 說到能者為師,老師想送給大家兩句名言:‘三人行……’這兩句名言就是告訴我們要不問年齡,不看地位,以能者為師。把這幾句話說給自己聽好嗎?指名說,齊說。(說時把“你”改成“我”)
四、學習第四節
1、 過渡:有了問題要向別人請教,不過有時問題不能完全靠別人來解答,因為別人也有不知道的時候。遇到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呢?
2、 出示:“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指名學生說說加點字和詩句的意思。)
3、 為什么同是桃花開花時間相差這么遠呢?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小時侯是怎么解決這個疑問的呢?(自由讀第四節思考)
A. 指名回答 B.從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4、小結:一個善問的人,不會滿足于別人給的模糊的解釋,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觀察,自己的大腦去思考, 得出科學的答案。沈括就為我們做出了榜樣。讓我們記住這樣兩句名言吧:學而不思……
五、學習第五節,總結全文。
1、 學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在學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很多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們又能學到很多,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指名說說“相輔相成”的意思。(他們誰也離不開誰……),因此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指名讀。
2、 怪不得書上說:我們從小養成了勤學好問的習慣,就好比插上了兩只強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時,知識的天空將任你翱翔,宇宙的奧秘將任你探求,你將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A“兩只強健有力的翅膀”指的是什么?(勤學、好問的習慣)指名讀好這句話,突出強健有力。齊讀。
B能夠自由地翱翔知識的天空,探求宇宙的奧秘你會感到怎樣?(高興、自豪……)就把這種感情融入到你的朗讀當中。指名讀,齊讀。
3、 總結全文:同學們《學與問》這篇課文學完了,你能結合一句名言來談談你這節課受到的啟發嗎?(指名學生說一說。)同學們說得真精彩。
4、 最后老師要送給大家一首小詩《問到底》。指名讀,齊讀。
六、作業
1、 選擇你喜歡的名人名言摘抄下來,做成書簽。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不讓,然后為德。——荀況
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
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巴爾扎克
疑惑為愚者之智慧。——肖亨利
搜集一個有關古今中外名人勤學好問的小故事,先說一說,再寫下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