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6 09:43:42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文言文 哲理故事
⑷師:通過課前同學們對伯牙的了解,我們都知道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著名的音樂家,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聲還會表現哪些動人的場景呢?
⑸引導學生想象回答。
⑹出示導入中展示的詞語。
⑺師:假如你現在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時,你會怎樣贊嘆呢?
(生答。)
伯牙鼓琴,志在清風。
(生答。)
……
⑻師:著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著不是一般的朋友啊!這就叫──知音。
2、相遇知音:
⑴師:伯牙當時已經是楚國著名的音樂家,他還會缺少贊美嗎?他為什么獨獨把子期看作知音?
⑵引導:
沒遇到子期之前,別人對伯牙是怎樣贊美的?
(生答。)
⑶師:當伯牙聽見別人那些不著邊際的贊美的時候,你能體會到什么心情嗎?
(苦悶、沮喪。)
⑷師:那時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種渴望,他渴望什么?他一定不住的在心里無數次地發出呼喚,他呼喚什么?
(知音。)
⑸師:終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鐘子期!面對如此善聽的子期,面對這樣難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他會對子期說什么?
(生答。)
⑹師:這時的伯牙與子期,你覺得他們還僅僅是一對音樂上的知音嗎?更是什么呢?
(學生交流回答。)
⑺師:知音歡聚,一定非常歡樂、非常融洽,再來讀讀課文,感受知音歡聚時的情感。
(學生讀。)
3、知音之死:
過渡:
正像結尾讀的一樣,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了。
(播放音樂《傷別離》。)
⑴學生齊讀“子期死,……,終身不復鼓。”
⑵師:子期死了,伯牙怎么就會認為世上再無知音呢?失去子期就像失去了什么?
(親人、靈魂。)
⑶師:是啊!子期死了,再也沒人像子期一樣贊嘆。
(引導學生讀“善哉,……若江河”。)
⑷師: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的生活中了,沒有知音,在無人能理解的日子里,他已經不堪承受。這種無人能夠傾訴的痛苦,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學生答)。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他在斷絕琴弦的同時也斷絕了什么?
(學生答。)
⑸師: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你再來讀這句話。
(伴這《傷別離》曲調,學生齊讀。)
五、深悟絕弦
1、師: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他的《警世通言》中,用生動的餓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的墓前,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
(幻燈出示,伴著音樂教師讀。)
2、師: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餓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動人的樂曲又彈給何人聽?于是伯牙就扯斷琴弦,把琴箱摔向祭臺,吟誦著為子期寫的挽歌。
(幻燈出示,伴著音樂師生一起讀。)
3、師: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將你想說的話寫下來。
(學生寫,教師指導。)
4、學生念自己寫的,教師評價。
六、回味絕弦
師:這個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所記載,比如《呂氏春秋》、《列子·湯問》,我們所學的課文就是出自這里。在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更是有生動的記載。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播放《高山流水》),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來讀讀這個故事,能背誦的同學可以試著背誦。
(學生讀背。)
七、作業布置
1、背誦課文。
2、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句。
3、閱讀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板書設計】
伯牙善鼓琴所念絕弦
(知音)
子期善聽必得之死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