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4 23:09:56 下載試卷 標簽:閱讀 教師 閱讀材料
教材分析:
熱愛祖國的感情貫穿全文,這是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由于列強瓜分了波蘭,使肖邦“不得不”滿懷悲憤之情忍痛離開祖國;師友送別時,無論詠唱《即使你遠在他鄉》,無論叮囑“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也無論贈送泥土這一“特殊禮物”,都是以愛國為核心的;肖邦身處異國他鄉,日夜思念祖國,忘我進行音樂創作;即使彌留之際也請求死后把他的心臟帶回去,他要長眠祖國地下――這是多么熾烈執著的愛國之情啊!
設計理念: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閱讀是一種對話,閱讀教學更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廣泛而深入的對話過程。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疑問和感受,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嘗試解決問題;在上下文意的疏通中抓住課文的空白點,展開聯想與想象,以創新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
《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的重點段,第二自然段的閱讀是對學生情感體驗、文本感悟諸多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的問題的一次集中性的對話。所以我在學生理清了本段的基本脈絡后,重點放在閱讀、體驗、對話這樣的三步驟訓練上。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篇新課文,題目是——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們有哪些收獲呀?
學生匯報,可從字詞、肖邦身世、課文內容、讀后感受等方面談。
引導學生回到課題上,肖邦的這句話是他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呢?(根據學生回答,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地握著姐姐的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指名讀句子,說說你們讀懂了什么?(肖邦對祖國的熱愛至死不渝)
再讀課題(讀出感情)
二、繼續學習。
1、學習第一自然段。
同學們,既然肖邦很愛自己的祖國的,死后還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臟帶回祖國,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那么,他又為什么要離開自己的祖國呢?引導學生去體會第一段的內容,了解肖邦離開祖國時的悲憤。
師:肖邦6歲就開始學習鋼琴,不到20歲已是華沙很有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展現在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音樂家面前的是一條鋪滿鮮花的大道。但就在這時,波蘭遭到了歐洲列強的瓜分。引讀:有十分之九的領土落到了沙皇俄國的手里。波蘭人民從此陷入了被欺凌、被壓迫的深淵。年輕而富有才華的音樂家肖邦,滿懷悲憤,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祖國。——什么叫“不得不”?
2、學習第二自然段。
1830年11月的一天,維斯瓦河上彌漫著薄薄的霧靄,20歲的肖邦告別了自己的親人,坐著馬車離開了首都華沙。在城郊,發生了一件感人的事。
(蓮山課件www.5ykj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
自讀課文,思考:在城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你覺得這件事中哪些情節最令你感動?
(1)他們站在路邊,詠唱著埃斯內爾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埃斯內爾緊緊地握住肖邦的手說:“孩子,無論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呀!”肖邦感動地點了點頭。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同學和老師站在路邊,詠唱著老師特地為肖邦譜寫的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如果你是埃斯內爾,你會通過歌聲對肖邦說什么呢?同桌討論歌詞。
(即使你遠在他鄉,我們永遠會心心相印。
即使你遠在他鄉,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祖國母親。
……)
出示:送別曲《即使你遠在他鄉》歌詞:
不論你在哪里逗留/不論你在哪里流浪/愿你永遠不會把祖國遺忘/愿你懷著一顆溫暖至誠的心/永遠不停對祖國的熱愛。
教師深情朗誦。學生誦讀。
引導學生抓住“緊緊、無論、都不要”等詞語體會老師對肖邦的期盼和叮囑。指導有感情讀好第一句。
(2)這時,埃斯內爾又捧過一只閃閃發光的銀杯,深情地對肖邦說:“這里裝的是祖國波蘭的泥土,它是我們送給你的特殊禮物,請收下吧!”
(3)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城,然后登上了馬車,疾馳而去。
根據學生回答,相機指導。
埃斯內爾為什么把泥土作為特殊禮物送給肖邦?
(這是肖邦的根,這是生他養他的土地
老師要肖邦知道走到哪兒都不要忘了災難深重的祖國和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
……)
指名讀,齊讀,體會埃斯內爾的深情。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動的淚水溢滿了眼眶。他已經理解、體會了老師的一片心意,我們從他的淚水中可以看出他有千言萬語想要訴說,想一想,肖邦在心里會說些什么?你能幫他說一說嗎?出示小訓練:他鄭重地從老師手里接過了盛滿泥土的銀杯,回首望了望遠處的華沙誠說:
(祖國再見了!老師再見了!同學們,朋友們再見了!
祖國,我會為你而奮斗的!
……)
(蓮山課件www.5ykj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帶回祖國)
自由背誦這一段中最令你感動的句子,個別背。
3、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流落法國巴黎的肖邦,他在異鄉都干了些什么?
⑴得知華沙起義失敗的消息,寫下了著名的《革命進行曲》
理解“悲憤欲絕”
聽《革命進行曲》,說印象,感受音樂的巨大作用。(播放音樂)
師:起義失敗的波蘭人民,聽到《革命進行曲》后,又振奮精神,重新拿起武器英勇斗爭。
從肖邦的這一舉動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什么?(肖邦有著熾熱的愛國之情,身在異國,心系祖國,祖國的每一點變化都被他所密切地關注)
⑵肖邦日夜思念祖國,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
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肖邦日夜思念著祖國。他把亡國的痛苦和對祖國前途的憂慮,全部傾注在自己的音樂創作之中。
引導學生抓住“全部、再工作、徹夜”等詞語體會肖邦思念祖國的情懷。
肖邦就是這樣夜以繼日地在鋼琴前工作、工作。思鄉情,亡國恨,隨著琴聲從他的作品里流淌出來。因此,這段時候,肖邦無論在鋼琴演奏還是在音樂創作方面,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
⑶為了祖國,也為了生計,肖邦四處奔波。
寒來暑往,18年過去了。疲勞加上憂憤,使肖邦原來的肺結核病又復發了。1849年10月,他終于躺倒在病床上。引讀:課件再次出示:彌留之際,肖邦緊緊握著姐姐路德維卡的手,喃喃地說:“我死后,請把我的心臟帶回去,我要長眠在祖國的地下。”
朗讀肖邦的話,加深體會(注意微弱的聲音與強烈的感情要協調好)
引出第6自然段,理解“與世長辭”,抓住“亡國之恨”和“異國他鄉”、“才”來再次感受肖邦命運的坎坷與他未能活著回到祖國,未能看到祖國解放的那種死不瞑目的深深遺憾。
齊讀第六自然段
三、總結
之后,波蘭人民又多次舉行爭取獨立的武裝起義,終于在1918年11月11日恢復獨立,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但遺憾的是,肖邦再也看不到祖國恢復獨立的那一天了。
但是他留下的《革命進行曲》卻激勵著全世界人民,他熾熱的愛國情懷永遠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中。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