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11 23:13:54 下載試卷 標簽:教師 課件 志愿案例 高中生活 啟蒙教育
〖片斷二〗
。ó敳シ磐甑谌糠蜘ぉ“小女孩凍死街頭”的課件時,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
師:同學們,小女孩這么可憐,讓我們伸出友誼之手來幫幫她吧!怎么樣?心動不如行動,你會怎么幫助她呢?
生:老師,我會請她到我家來,讓她做我的小妹妹,讓她吃好穿暖。
生:我會發動全班同學湊錢,讓她和我們一塊上學。
生:假若我有一塊餅干,我會分給她一半,有新衣服先給她穿,我要讓她分享我的快樂,我的幸福──
師:老師真的很高興,因為我看到了同學們一顆顆金子般的心,可是你們的愛心小女孩她收不到,因為她生活在冷漠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呢?
(思考片刻。)
生:老師,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生:老師,我建議我們六⑴班發動一次募捐,幫助我校低年級的王平同學,因為他家很苦。
生:雖然賣火柴的小女孩,不可能來到我們身邊,但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命運的人。
【案例分析】
回顧這兩個教學片斷,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短短幾十分鐘內,孩子們的“愛心、善心、同情心。”伶伶俐俐地流淌出來,我不禁深深感悟到“愛”的確是一個永恒的主題。
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我們的語文教學更是“靈魂的雕鑿”。語文教學過程本身就蘊含著對學生各種愛的陶冶,那么如何在教學中讓“愛”的教育充分地體現,下面就這兩個教學片斷,談幾點自己的想法。
。薄⑶擅钸w移──引導“愛”:
教學中我通過與學生談話,讓學生談談自己大年夜幸福與快樂,從而話鋒一轉,很自然地遷移到課文中。再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并讓小讀者與文中的小女孩作比較,通過比較讓學生感悟到小女孩的可憐與悲哀,從而“披文入情,心生憐憫”與作者產生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愛”心。
2、渲染情境──流淌“愛”:
“情”與“境”關系十分密切,情能移境,境能生情。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小女孩當時的生活情境,從內心深處打動學生的心靈,我設法讓學生身臨其境,觸景生情,產生“愛”。
我在這兩個教學片斷中,充分運用“農遠”課件,再配上凄美的《二泉音樂》,創設一種如歌如泣的境界。學生通過觀看課件,無形中由畫入情,由情入境,再加上音樂的渲染,,使學生的聽覺、視覺、神覺無形中融合為一體,深深陷入對小女孩的同情,他們的心靈由此在顫動,我分明地看到“愛心”在流淌。
。、把握“契機”──傳遞“愛”:
當學生要“一吐為快”時,我們千萬不要打斷他們的思維,我們要抓住學生的動情點,營造獨特的情感氛圍,激起他們表達的欲望。所以在教學第一個片斷中,當學生發現小女孩的腳太胖時,我便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通過討論及仔細觀察,發現原來小女孩的腳是被凍的,并由此想到自己。讓學生深深體味到小女孩的命運悲慘,由此產生對當時冷漠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憎恨。另外在第二個教學片斷中,我緊緊抓住學生動情的時刻,讓學生說說“自己準備怎么幫助小女孩”,便讓學生說說如何將這份“愛”傳遞下去?于是孩子們暢所欲言:“我們要從現在做起,從身邊做起,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要發動一次募捐幫助我校低年級的王平同學,因為他家很窮;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命運的人──
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孩子們稚嫩的心靈中溢滿著“愛心”,我們教師要盡可能地把握一切機會,讓學生在教學中感受“愛”,便激發學生的“愛”,從而讓“愛”永遠的傳遞下去。讓“愛”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流動。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