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一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6-04 20:22:37 下載試卷 標簽:一年級 數學 數學教材 診斷活動 啟蒙教育
教學對象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入學四個月左右的一年級新生,在參與數學活動時,他們有著自己獨有的特點。
首先,他們年齡小,愛活動,學習興趣是支持他們投入學習的巨大內動力。所以,教學時應選取能調動學生興趣的活動素材。
其次,他們的學習大多以無意識注意和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勝,注意的穩定性與持久性較差。因此,數學活動的設計更要富有情趣,要靈活多樣,要富有挑戰性,要用具體生動的情境或豐富多彩的畫面來呈現活動內容,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和情境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最后,他們喜歡動口、動手、動腦,每個人都表現自己。所以,在數學實踐與活動中,依據豐富的學習內容,確立多樣的學習目標,營造趣味化的學習情境,創設探索化的學習過程,采用民主、平等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參與合作,參與評價,參與學習的全過程。讓學生有更多的實踐與暢所欲言的機會,真正成為“探索者”、“發現者”,而不是“觀察者”、“驗證者”。
[教學內容分析]
《加減混合》是一節新授課。它是蘇教版數學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教材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上車、下車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感受生活里的加減混合的現實問題。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聯系生活實際的問題,還安排了一幅可以列出連加、連減或加減混合算式的圖,意在讓學生體會生活里的數學問題的多樣性和答案的不確定性。由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1、觀察、聯系生活情境,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運算順序。2、發展初步的計算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3、在教師指導下能提出并解決問題,體會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多樣性和問題的不確定性。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情境圖并交流感受,理解加減混合運算的含義和運算順序。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正確描述圖中的動作過程。
[設計意圖]
1、
營造研究與探索的情景,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帶著渴望去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我們,要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進行探索”,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歸納和分析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
2、
營造讓學生多樣化學習的課堂氛圍,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數學教育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新標準下的數學教學,必須努力營造讓學生多樣化學習的課堂氛圍,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小朋友,你們在星期天喜歡到哪里去玩?
多媒體演示動畫:小明和小麗乘著公共汽車去少年宮學畫畫呢!他們出發啦!小朋友數一數,車上原來有幾個乘客?少年宮到了。有幾個人下車了?這時,前門又有幾個小朋友上車呢?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學生常見的乘車情況,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憑著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經驗,通過看一看動畫片,說一說情境展現的內容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
二、主動探索,體會領悟。
1、看畫面說圖意。
師:小朋友,從剛才的動畫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組里說一說。
小組合作動動手,用小棒擺一擺剛才動畫中乘車的情景。
[通過擺一擺再現情境中的動作過程,從而可以使情境中的動作變為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主動探索,體會領悟”,進入探究階段。]
指名用一個算式來表示動畫片的意思:7—2+3指名試讀算式,再指導讀。
2、揭示課題。
師:小朋友有沒有發現這個算式和前面學的連加、連減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講述:在連加、連減的算式里,要么都是加號,要么都是減號,而我們今天學習的算式里既有加號,又有減號,這樣的算式我們把它叫做“加減混合運算”。(板書:加減混合)
3、探究算法。
加減混合的算式怎樣計算呢?請小朋友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在書上60頁。(小組活動,指名說)你們小組是怎樣計算的?
反饋板書:7—2+3=8
5
提問:先算什么?5表示什么意思?再算什么?其他小組的小朋友是怎樣計算的?
指名說一說計算過程:先算前面的7—2=5,再算5+3=8,所以7—2+3=8。
[情境中的動作變為學生自己親身經歷的活動。在此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學生試用一個算式來解決問題,在活動的基礎上學生感悟到在算式中要先算前面的7-2,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