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課件 > 小學語文教學課件 > 二年級語文下冊課件 > 正文
2009-05-11 00:27:11 下載試卷 標簽:電子課本 蘇教版 教案
教材分析:
《識字3》是看圖會意識字(認識象形字)。課文中的兒歌為識字提供了一個語境,通過兒歌的朗讀,不僅鞏固本課的生字,而且開闊學生思維。如綠蠟筆還可以畫什么?藍蠟筆呢?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6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1個字只識不寫,認識4個偏旁;初步了解一些象形字的來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感情地朗讀兒歌,體會兒歌表達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能認識本課的生字,并能在田字格內正確、美觀地書寫;能有感情地朗讀兒歌,并能想象相應的畫面,陶冶情操。
學情分析:
上學期學生在“認一認”中學過一些象形字,所以象形字應該不難。
教學構想:
觀察畫面,猜猜這個字是什么,然后出示圖和生字,這樣學生的印象比較深刻一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看圖識字、朗讀韻文、學習寫字。
學生學習過程:
一、演示導入
1、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很久很久的以前,我們的祖先生活、勞動都在一起。他們看到很多的東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1)出現“船”的實物圖,這是什么?
(2)出現“竹”的實物圖,這是什么?
(3)出現“石頭”的實物圖,這又是什么?
(4)依次出現“泉水、河川、燕子”的實物圖,引導學生認識。
2、有時他們需要把看到的東西、遇到的事情記下來,可那時還沒出現文字,這怎么辦呢?我們的祖先非常勤勞、聰明、能干,于是他們想出一個辦法,把看到的東西照樣子畫下來。
3、多媒體課件以動畫形式在實物圖的旁邊,一一出現相對應的象形文字。他們畫的像嗎?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們祖先用畫圖的方式創造出來的,是我國最早的一種造字方法。
4、為了便于書寫,人們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又造出了現在的漢字。多媒體課件逐一展示出生字及詞語出現在相應的象形字旁,點撥詞語的意思:
(1)這是一艘小船,船也叫什么?小船就叫什么?
(2)竹子就是“竹“,讀一讀,注意“子”在這里讀輕聲。齊讀,分小組讀。
(3)從泉里流出來的水就是 ?齊讀兩遍。
(4)顯而易見,這就是石頭,讀準“頭”是輕聲,指名讀,開火車讀。
(5)古時候河流也叫“川”,讀一讀。
“川指的是河流,河流也叫“河川”。讀一讀。
我國四川省的“川”就是這個“川”,想一想,通過這個名字,你知道那里什么多?
二、加深記憶
1、學生自由讀書,體會這些象形字是怎樣產生,又是怎樣變成現在的漢字的。
2、說說現在的漢字與原來的圖畫有什么相似之處?漢字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1)學生互相討論,交流。(2)指名說,互相補充。
3、讀一讀生字和表右面一行的詞語。注意看準音節,讀準字音,找到“石頭、竹子、燕子”詞中的輕聲。
三、教學生字
1、多媒體顯示:舟 竹 石 川 燕,讀準字的字音,前4個生字都是翹舌音,帶拼音認讀,去掉拼音認讀。
2、“燕”中有個新偏旁是“四點底”,跟老師讀一讀。這“四點底”像燕子身上的哪個部分?記一記。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
4、看課后生字筆順表,記憶生字筆順。指名書寫生字的筆順。教師點撥筆畫較多的字。
四、指導寫字
1、仔細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樣才能把這些生字寫美觀?
2、學生互相交流,老師重點指導。
3、老師范寫生字,學生描紅。
4、學生仿影,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作業設計:
按要求寫生字。
板書設計:
識字3
舟 竹 石 川 燕
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看圖識字、學兒歌、學寫生字。
學生學習過程:
一、復習。出示詞語學生認讀,要特別關注那些學困生認讀的情況。
二、學習兒歌
1、出示圖:這兩個同學在干什么?
2、自由小聲讀兒歌,注意讀準字音。
3、檢查學生讀的兒歌。
4、卡片抽讀部分詞語:蠟筆、筆畫、黑色、問、什么、祖國
5、分組讀兒歌。
6、通過讀兒歌你都知道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7、這些蠟筆還能畫什么?
8、這些美麗的景色都是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
三、品讀兒歌
誰能再來讀讀兒歌,贊美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1、指名讀。2、小組讀。3、齊讀。4、不看書來贊美。
四、指導書寫生字。
1、多媒體顯示:筆 畫 黑 問 什。讀準字的字音。帶拼音認讀,去掉拼音認讀。
2、“筆”中有個新偏旁是“竹字頭”,跟老師讀一讀。這“竹字頭”是筆的哪個部分?記一記。
3、其他的生字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
4、看課后生字筆順表,記憶生字筆順。指名書寫生字的筆順。教師點撥筆畫較多的字,如:黑。
五、指導寫字
1、仔細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怎樣才能把這些生字寫美觀?
2、學生互相交流,老師重點指導。
3、老師范寫生字,學生描紅。
4、學生仿影,描紅,老師巡視指導。
作業設計:
背誦兒歌,認真寫字。
板書設計:
識字3
綠 竹子
藍 河川
青 蠟筆 石頭 祖國好河山
黑 小燕
課后反思: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