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教育“水缸”理論:誰先減負,誰就承受損失?
來源:光明日報 文章作者:周迅 2007-12-06 09:31:33

圖片來源 人民網
破冰之旅,始于均衡資源
事實上,在“小升初”中感受到壓力的不止學生和家長。北京市西城區某示范學校初中部校長說:“每年招生時,我們都忙碌到極點。錄取名額只有二、三百個,報名的學生卻往往上千。”
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滿足社會現實需要,是產生擇校問題的客觀根源。“遵循國家就近入學政策是家長的義務,但是自由為孩子選擇學校也是家長的權利。要保證不擇校,首要前提是保證孩子能夠就讀于令人滿意的學校。”家長張先生說。
今年年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分組審議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時,一位委員提出: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不足10平方公里有6所重點小學,全市的人都盯著這幾所重點學校。有的孩子剛出生,父母就想辦法把孩子的戶籍挪到這個區域里,為孩子將來上學做準備。這導致天津市不得不出臺規定,三代前在這里居住的家庭的孩子才能就近上學。由此可見,“就近入學”僅靠簡單規定是不足以應對現實的。
在基礎教育階段,“國家和政府承擔著教育的使命。義務教育必須實現教育公平。”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喬衛平說。
“就近入學,限制擇校,其本義正是限制以權力尋求優質教育資源,維護教育和社會公正。這一基本方向非常正確。現在我們需要研究和實踐的,是如何切實均衡教育資源。”喬衛平補充道。
安徽銅陵從三個角度入手均衡教育資源:一是以行政手段保證不再向“重點”學校傾斜,同時斥巨資扶持弱校;二是實行校長和教師輪換制,先后將30多位市區教學骨干派至薄弱學校;改革高中招生辦法,將優質高中入學指標平均分配到各初中,分配比例從1997年的40%提高到2005年的60%;三是招生制度上實行透明化,招生信息完全向民眾公開,將教育公平置于社會的剛性監督之下等。在這些措施之下,各學校之間的辦學差距逐步縮小。
通過對形成學校間差距關鍵因素的教師實行再分配,和在五個城區組建49個教育資源高度共享的“大學區”,遼寧省沈陽市實施綜合改革的中學也達到城區學校總數的58%。大學區內的學校打破了原有界限開展教育教學管理,不僅統一組織備課、統一組織教學,還實現統一安排教學人員。
北京地區也積極行動,展開了相應試點。2006年,示范高中校拿出了5%至10%的招生指標分配到各區縣純初中校和九年義務教育一貫制學校。
這場令人矚目的改革在推行過程中面臨極大的阻力,也引起廣泛的質疑:小城市、部分地區的改革經驗對于大、中城市擇校“重災區”是否適用?校長和教師輪換,重點高中招生受限,會不會影響教學質量?
北京市一些校長甚至明確表示,按指標招生將會使示范高中的教學質量下滑。
此外,師資流動起來之后,一所學校固有的文化能否得到良好的傳承和發揚?不斷流動的師資對課程銜接、學生適應等是否不利?
有一位地方教育局的負責同志在與記者交談時提出一種“水缸”理論:應試教育就像一個大家抬起來的盛滿水的缸,誰先放下,誰就會承受損失,只有大家一起放下才行。
均衡資源的幾點思考
“這就引出三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其一,均衡資源配置之后,能否保持優質;其二,如何衡量教育質量;第三,社會能否提供配套的改革環境。”喬衛平說。
檀傳寶做出積極回應:“均衡教育資源,不是搞平均主義。各個學校還需要保持和發展自己的特色優勢。但是在基礎教育,尤其在義務教育階段,均衡師資和硬件條件等進而均衡生源,是最終化解擇校問題的基礎。”
均衡教育資源,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在現有條件下,削弱學校之間的差距是操作層面的問題。而教育資源的普遍提升,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需要教育環境、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支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喬衛平說。而資源均衡后的教育質量,則涉及到對教學質量的重新定義,以及檢驗標準的重新制定和考量。“唯升學率的計量,按考分的排名,都將不復存在。當學校間不再關注和比較考試結果時,老師和學生才可能有實施和接受素質教育的空間。素質教育不應該沿用之前的‘唯考’論來檢驗教學成果,而更多地從孩子的成長和未來發展潛力方向來設計。”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袁本濤博士認為。
如此,也就打破擇校過程中學校和家長之間環環相扣的利益鏈。而只要雙方還存在升學率的需求,擇校問題就難以真正化解。
當然,消解升學率的影響,“需要高考制度的配套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制度一天不改,應試教育一天不停。”袁本濤說。
好在,跟均衡教育資源的行動一樣,高考制度改革的試點和方式也一天天多起來。至2006年高考,全國共有16個省市實行自主命題。22所高校取得了自主招生資格,今年增加到53所。
“高考指揮棒的轉向和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不僅能夠適應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還要適應高等教育步入大眾化階段的需要;高校自主招生是選拔、培養優秀人才和提高辦學質量的可行途徑,而且有利于破除我國現行考試制度一考定終身等弊端。”喬衛平說。
教育是關系千家萬戶的事業,而教育改革也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影響深遠,且成效相對緩慢。在義務教育階段解決擇校問題,均衡教育資源,打破學校和家長之間的利益鏈,還需要借助于家長觀念的轉變,需要各級、各地學校和教育部門的大力協作和勇敢實踐,以及社會方方面面的努力。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